理论之音

◇ 当前位置:首 页 > 理论之音 > 正文

以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提升人才质量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4日 来源: 作者:

[来源:湖南日报-08版 理论周刊·新域 2023-03-16]

  易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以来,教育部相继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育心明德,心理课程育德

  育心是道德内化的过程,明德是道德外化的过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中,应将心育和德育有机融合,实现同心同德。当前心理健康课程目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理念正逐渐由问题观向成长观演变,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意识到促进自信和自我鼓舞的能力,进而拥有成熟与弹性心态,具备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拥有多元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健康课堂上,尤其应重视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等健康人格。在认知心理品质方面,应着力培养学生专心致志、主动观察、独立思维等良好习惯;在情感心理品质方面,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义务感、责任感、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人道主义情感等社会情感;在意志心理品质方面,应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果断、坚韧自制、自强不息等顽强意志。在课程中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既是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最突出的特色优势,也体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育心养德,成长辅导育德

  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心理育人工作新格局,探索校院两级心理育人工作体系,建立党政、学工、教学、研究生培养协同工作机制,在二级学院加强成长辅导室建设。成长辅助内容应涉及思想提升、学业发展、生活适应、就业指导、危机应对五个领域,覆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领域,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思政教育、日常管理教育的结合,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在成长成才关键期遭遇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开展成长辅导,可以打造辅导员为主体、班主任为骨干、专任教师和关工委老同志为补充的协同辅导团队,在成长辅导中应充分发挥辅导老师的主动性,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力争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上凸显全员性、教育过程上凸显全域性、教育方法上凸显系统性,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视角着力构建多元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育心成德,实践活动育德

  行为是道德观在实践中的直接体现与彰显,是育德育人的实践检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体验积极情绪、养成良好行为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和坚定信念的过程。通过构建教育知识引导与教育实践活动两维一体的心理素质提升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加强网络阵地宣传,构建知识普及新媒体平台,做好两微一端知识宣传平台建设;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525”、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平台,设计全方位全覆盖的特色品牌活动,营造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等优秀道德品质。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登录入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