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专区 > 生活适应 > 正文

生活适应

人际交往:太敏感怎么办?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28日 来源: 作者:

森心很大。近视700度左右,走路却从来不戴眼镜。习惯随手插在口袋里,习惯用衣角擦眼镜,从来不用眼镜布这种东西。虽然不再是正在发育的年龄,还是担心他视力变得太差,偶尔也会提醒让他走点心,为自己的革命本钱负点责。

他说:“没办法,我是个敏感的人。”

“可,这和你不戴眼镜有关系吗?”

“假如我看得真切,便体会得真切;体会得真切,便害怕得真切。遭遇这世界真实的模样,让我不知所措,因为它们大多不是美的,可我的心没法关上门。”

阿森说得对,关不上心灵的门,是一种敏感;敏感度太高,知觉太过锐利,反而割伤自己。

选择摘掉眼镜,不是欺骗,不是躲避,保护自己的方式是一个模糊的世界,你想努力对这个世界“失敏

从玻璃心到钢化玻璃,缺少的是钝感力。

从前是玻璃心,自从修炼感钝力,心就变成了钢化玻璃!按照这样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即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说到底,钝感力就是给自己一种不受伤的力量。其实从来没有哪一个心理学家定义过钝感,因为如果钝感力是一种能让焦虑的现代人解脱精神束缚的良方,它的概念内涵也太广了。其实,心理学家甚至也没有定义过敏感。

获得钝感力之前,你要知道什么是敏感。

一个敏感的人,会有大一堆词语来形容:神经质,易紧张、好激动、多愁善感、多疑、容易沮丧……头脑中不由得会产生这样一个等式:”敏感=理性上的缺乏=情绪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敏感本身就是一个多义词,我们对敏感的认识通常包含三个层面:

1. 感受力强别人可能听不到的声音,在你听来可能很大声;别人觉得差不多的颜色,你看起来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2. 观察细致、思维敏捷、组织信息能力强。完全不愿意浪费任何的感觉细节,把自己的生命故事编制得异常仔细。

3. 容易情绪化。一方面就比他人接受更多的刺激,另一方面还不愿意舍断离,便造成外部刺激对内部世界的过猛冲击。

人们总是忽略,敏感二字本身并不单单具备积极或消极的特征。比如说,艺术上的“敏感”更倾向于知觉层面上的,对生活、世界的细微体察和对艺术、创造的深入思考。

有人这么说:敏感就像是美人鱼,上岸之后变得脚,走在路上会体验到刀扎一样的疼,但是却能跳美丽的舞。这个说法,很美。

人们对敏感最大的误解却来自于对它的解释过于泛化。敏感有它的特异性。你要知道,所有的敏感,都有其指向。身体过敏如此,有些人对花生过敏,有些人对海鲜过敏,心灵的过敏也是一样。

那么问题来了,钝感力存在么?

理想的钝感应当是这样,我对这个世界有着丰富的感知,对自我与周遭有着深刻的洞察,但是我处变不惊,淡泊明志,随遇而安,难得糊涂。嗯,可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一种钝感特质的存在呢?

拥有正常的感觉,敏锐的认知,可却能在情绪上做到迟钝,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于背景信息处于一种既敏感又钝感的分裂状态。可是很多时候,思维的敏感来源于感官的敏感,感官的敏感决定情绪的敏感,情绪的敏感影响思维的敏感。三者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然而,如果我们仅仅将敏感做狭义化的“情绪过敏”的解释,就是上述定义中的第三层含义,那么提升钝感力就成为了一种情绪管理的的过程。

情绪发生的时候,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情绪调节。

根据Gross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人们经常或者首先使用的一种情绪调节策略叫做情景选择situation selection),它主要用来避免或降低负情绪的发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

第二种叫做情景修正(situation modification),就是努力改变身处的情景。

第三种叫做注意分配(attentional deployment),当你处于一个令人尴尬的境地时,会避开原来的话题或任务。如当谈到令人不愉快的话题时,你会忽视这些话题,转而注意其它。

此外,第四种是经常用于改变情绪反应的,它叫做认知改变(cognitivechange),即改变你对事件的解释。

最后一种是反应调整(responsemodulation)。反应调整是指情绪已经被激发以后,对自己进行的调整。如别人踩了你的脚,他没有表示歉意,尽管你很生气,但你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这就属于反应调整。

前四种调节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前,而最后一种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已经形成、情绪反应激活之后。钝感过程的实质即一种发生在情绪之前的调节,不是调节已经产生的情绪,而是强调如何科学的防止情绪的发生。比如开头讲的“摘掉眼镜”,就是一种主动选择模糊,规避情绪产生的情景,它是情景选择与情景修正的一种方式。其次,因敏感而受伤的人,往往过度关注过去与未来,丧失了生活的支撑。因此,努力戒断反复回忆与过度幻想,将大多数的注意分配在与当前贴近的一小段时间内,有助于增强控制感与对生活的满意度。

因敏感而受伤的人,对他人常常在乎。认为他人的情绪归责于自己。但其实,每个人都一概不对他人的情绪负责,你无法透视任何一个除己以外的人的情绪背景和这背后广阔的生命故事。

请记住:

你不需要关心整个人类,我们都是自己的超级英雄。

只关注当前与自身,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敏感者常常能够发现他人的情感需要。这是太好的品质。但是因为敏感而受伤的人,却有着有不合理的认知循环。

比如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朋友需要安慰,却没有办法提供快速有效的帮助时,就会苛责自己真没用,都不会安慰别人,对他人情绪的关注转而变成了一种自我攻击。这时,合理的认知方式应是指向安慰这个过程本身的,他在难过,我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更有效地帮助到他,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认知改变的过程需要不断训练与调整,当这种解释风格成为习惯,针对自我的消极情绪也就不那么容易产生了。

想要变得“钝感”,其实是修炼一种另类的敏感

因敏感而受伤的人,通常保持着一种“世界非常可怕”的基本哲学,但事实却是,这个世界并非可怕,而是复杂。如果要修炼感钝力,你需要把自己的敏感在内涵上加深,外延上扩展。

无论是喜是悲,你都可以统统觉察,在倾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确信抱有足够的关照。让这些力量在深处斗争,你的意识无须参与,纵然阈下摧枯拉朽,阈上的世界,依旧波澜不惊。就像真正的理性是尝试站在所有的立场统统感性一把。钝感习得还依赖习惯化。看完了一万部电影,想必是不会哭了;重播若干次的球赛,也很难让人再次全身颤栗。刀用得多了,切过洋葱,剁过猪头,自然就钝了。“怎么办,我太敏感了!”这的确像是敏感的人才会问出来的问题。

请相信:

它终究是个幸福的烦恼,意味着你对这个世界细致的体察,意味着对他人深刻的共情,意味着你对自身存在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