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合作办学 > 国际交流 > 正文

国际交流

我院老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发布日期:2016年12月05日 来源: 作者:

付臻、谭莲香老师参加“第五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研究论坛”

2016年10月28日至30日,“第五届亚太翻译与跨文化论坛”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美国夏威夷大学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翻译与社会”。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挪威、丹麦、澳大利亚、印度、泰国、菲律宾、日本、韩国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余所高校约13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教授Puakea Nogelmeier、美国天普大学Lawrence Venuti教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Luise von Flotow教授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Theo Hermans教授做了主旨发言。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Cecilia Alvstad教授、澳门大学张美芳教授、以及泰国朱拉隆功大学Phrae Chittiphalangsri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登录入口外国语学院教师付臻和谭莲香的论文被组委会录用,并受邀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在该论坛上,外院教师认真陈述论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开拓了视野,也在这一国际学术平台上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唐梅秀副教授参加“但丁﹒中国﹒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5至7日,外国语言文学系唐梅秀副教授参加了“但丁﹒中国﹒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但丁在中国:当代艺术展,会议期间交流了学术论文,同时应邀为学术会场与画展做继续口译员,以及长城游览联络口译员,得到中外学者与艺术家的好评。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基督教文艺研究中心,与意大利米兰圣心大学、意大利玛切拉塔利玛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召开,是一次国际性高层学术会,来自意大利、美国、俄罗斯、德国、比利时的但丁研究专家及国内学者共四十多位,围绕但丁诗学、《神曲》研究、但丁与中世纪研究、但丁与文艺复兴、但丁与艺术、但丁在中国等诸多议题展开学术讨论。同时,展出30多位当代中国艺术家新近创作的但丁题材的艺术作品,是国内第一次以世界文化名人为主题的艺术展,引起国外艺术观赏者的浓厚兴趣。

早在1893年,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意大利版序言中就指出,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研究涉及到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基督教文化等等文化积淀,是世界人文学术领域中著名难题。虽然但丁的译介在国内已有近百年历史,但是,但丁研究相对来说仍处于失语状态,本次会议是国内第一次以但丁为专题的国际研讨会。国外学者从哲学、神学、科学、诗学、意识形态等等跨学科角度进行研究,也体现了语文学、版本学的深度;国内学者或思路宏阔、本土化意识强,或从文化比较、文本细读和翻译等多视角进行探讨,展示了国内文学研究的水平。

唐梅秀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圣经文化语境下< 神曲>中“爱”的多维向度解读》,体现了文学、神学、哲学的跨学科研究特色。她认为,解读但丁的诗不可将内容与形式隔离开来,也就是说,必须将主题学与诗学统一起来。《神曲》的三韵体连环韵式象征着一种永恒的神性;其核心主题就是“爱”的问题。《神曲》的创作深受基督教文化和圣经的影响,从圣经文化语境出发,可阐释但丁“爱”的哲学内涵及其长阔高深的多维向度:即神对人以及自然万物的爱,人对神的爱、人对己的爱,人对他人,以及人对自然物质界的爱。人间的情爱,在上帝圣洁之光里才能趋向真善和美。《神曲》中但丁的两位导师,即代表那个时代的古典哲学、诗学与修辞学的维吉尔,以及代表文学的贝尔纳,虽然都带领他走过一段人生的道路,但却都没有能够领他到达人生最完美的顶点。最后,只有代表圣爱的贝阿特利采才引领他进入了天堂,使诗人得以见到上帝的荣光。诗人但丁以“爱”为旗,对生与死、物质与精神等人生的矛盾与困惑进行深入思考,在复杂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将目光转入内视并仰视,开辟了一条属天的崇高、圣美之路,揭开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序幕,在意大利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吹响了信心和希望的号角。

罗春霞副教授应邀参加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五届年会

2016年11月11-14日,罗春霞老师应邀参加了在洛杉矶举办的中美诗歌诗学协会第五届年会。来自世界多国的两百位学者、诗人与会长帕罗夫院士、副会长伯恩斯坦院士和聂珍钊等教授一起相聚加利佛利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心城区校区,就现当代诗歌文本实验、美国诗歌中的中国元素、美国诗歌与中国新诗等议题展开研讨,分20个专题小组讨论、2场大会发言,该会开设了诗歌朗诵、诗剧表演、中美诗人对话、诗歌出版与传播圆桌会议等专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果丰硕。罗春霞老师应邀做了“The Influence of Sino-Japanese Poetry on the British-American Imagist Movement”(中日诗歌对英美意象主义诗歌的影响)的报告,并获得广泛好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