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审核评估 > 典型案例 > 正文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教师团队”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邮编:410114
电话:0731-85258575
传真:0731-85258375
登录入口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科审核评估 / 典型案例 / 正文
典型案例
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教师团队”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31日 来源: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1.案例学院情况

登录入口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是学校服务交通行业的主体学院,于2008年4月由公路工程学院和交通运输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创校伊始开办的公路工程专业。经过60年的发展建设,学院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是学校最早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的单位,也是学校首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

办学目标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践行办好人民满意大学根本宗旨,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交通特色、道路引领”,建设行业特色优势明显的一流本科专业,培养卓越交通人才,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把学院建设成为交通运输领域创新型高水平学院,引领学校实现建成创新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

2.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2022年初登录入口郑健龙院士为团队负责人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数十年来,登录入口“现代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建养与运维教师团队”聚焦公路交通事业,积极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致力于交通行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以及社会服务。在南方特殊土路基建造、沥青路面状态设计与性能提升、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智能网联环境下道路交通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特大桥梁安全设计与评定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成果。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引领学院教师队伍师德师风,促进思政教育建设;提升学院科研和教研水平,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学术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以赤诚奉献引领师德师风

团队成员执着科研,投身育人。团队郑健龙院士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其带领下,团队重视教育教学研究,成员均兼任班主任或班导师,所有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十八大以来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9 项,累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获得国家级奖项 60 余项、省级奖项 120 余项。培养的学生中人才辈出,典型代表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龙科军教授,有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获湖南“五四青年奖章”的吕松涛教授等,他们的优秀事迹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交通报、湖南省教育厅、湖南卫视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报道达 80 余次。

2)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立足行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

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坚持把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掌握了交通科技的发展动态与学科前沿。授课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交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民族自豪感,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同时,牢固树立“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办”这一根本原则,使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和科研活动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术知识教育有机紧密结合,实现了“三全育人”。

3)知行统一,甘于奉献,紧跟时代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团队针对当前交通运输行业“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居民出行新需求,“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新战略,刻苦攻关,连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以“南方湿热地区特殊土路基修筑关键技术”、“结构层寿命逐层递增的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及工程应用”为代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政策的实施。在湖南、广东、河南等 20 余个省市近 80 条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以及“一带一路” 沿线国际道路工程中得到应用;制定国家军用标准 1 部、行业标准 15 部、地方标准 7 部、团体标准 5部;分项成果先后被列入科技部、交通部“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交通运输部建设成果推广目录等权威规划中。

团队依托学科与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志愿服务,致力于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展现交通作为。“蜂巢”志愿团队 7年来帮助贫困山村农户销售农产品 35 万余斤,有效推进了“消费扶贫”;“四好农村路”志愿团队坚持在贫困山区开展农村公路专项实践,先后为当地县交通局、乡镇府提交调研报告 13 份,多条建议被当地采纳;“农家学舍”志愿团队连续 10年开展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支教与陪伴志愿服务,受益孩子达 3300 人次。团队还建有“交通运输新型智库基地”,2020 年向交通运输部提交了《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的建议》,得到部杨传堂书记的批示;郑健龙院士与交通运输部刘小明副部长主持编著出版的《2020 年交通智库蓝皮书》,作为全国交通工作会主要参阅材料。另外,团队所在学科也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的培训基地,在全国各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 300 多期,为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监理、造价、检测和施工管理等人员。

4.案例的创新点、改革成效及推广应用效果

团队构建了带头人的“头雁引领”机制,实现了团队的紧密协作。团队带头人郑健龙院士充分把握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需求,不断优化学科方向。明确了“耐久、绿色、智能、协同”的交通基础设施研发目标,凝练了路面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路基服役性能监测评价与控制、道路工程绿色建养材料与环境保护、交通运输规划与车路协同等四个学科方向。并不断引进和凝聚一批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的毕业生,以及拥有多年海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经历的科研人员,从而优化了团队的专业、学缘和年龄结构,充实的师资队伍。目前,已构建了一支以院士引领、国家级人才为核心、省部级人才为主体,学科方向既保持独立又相互交叉融合的学术团队,团队骨干成员 38 名,其中留学归国人员 28 名,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称号的成员 25 名。

团队打造了“传帮带”协同创新育人的团队文化,实现了团队持续发展。结合团队成员的研究方向和自身特点,制定了差异化发展的培养思路和青年教师成长的“导师”培养机制,实现了科学知识和团队文化双主体的“传帮带”,这种以学科方向的横向管理和指导教师的纵向指导为布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通畅平台,整体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团队在郑健龙教授获得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誉称号后,各年龄段均涌现出了一批科研能力突出的创新人才,如六零后的付宏渊教授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刘朝晖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选、袁剑波教授获国家教学名师荣誉称号,七零后的龙科军教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钱国平、王磊教授为交通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张军辉教授为国家杰青、于新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吕松涛、王磊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八零后的顾凡教授为国家青千、张锐教授为交通部科技英才、金娇副教授入选科协人才托举工程等。目前,团队已成为交通运输工程,尤其是道路工程方面国家级人才最为聚集的教学科研团队,并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版权所有© 登录入口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邮编:410114电话:0731-8525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