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登录入口主办的第五届中欧功能性路面学术研讨会在登录入口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为期10月27号、28号两天,会议分别设置了“绿色路面技术”、“耐久性路面技术”及“安全与智能路面技术”三个分会场。
分会场一:绿色路面
“绿色路面技术”分会场由桑德拉?埃尔肯斯、钱国平、李平等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东南大学孙立军教授及登录入口、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华东大学、河海大学等20所高校的30名专家。本次主题主要从沥青的回收再生利用和保存、材料及绿色养护技术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永恒的主题——沥青的回收再利用和保存
Sandra Erkens主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在高水平下的老化机理和研究。李明亮及仰建岗教授何兆益、吴建涛教授分别为在场学者们介绍了关于热再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论述了利用RAP离散性分析分析其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二、绿色路面,材料是关键
李九苏教授对“反应性液体沥青混合料再生路面的研究”做了详细分析报告,从相关评价指标上论证了RLA的优点。郭乃胜、季节、李波、王杰、朱崇政、王昊鹏教授针对SBS改性沥青、乳化沥青、橡胶沥青等改性沥青的相关研究展开介绍。罗雪、冷真教授介绍了关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的研究。
三、养护技术很关键
研讨会上,徐剑主要突出强调养护技术如何适应智能环境的问题。Sandra Erkens也对“预防性路面维护和修复”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维护方法。Inge Van Vilsteren则介绍了新型材料OESA的性能及前景。
此外,孙立军教授以“基于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当前如何设计沥青混合料及相关研究,指出传统的绝对指标存在的问题。
分会场二:耐久性路面
耐久性路面分会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登录入口关宏信等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等19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围绕主题,分别就路面的破坏、沥青的疲劳性和自愈性、路面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来自得雷斯顿工业大学的Michael Kaliske和Ronny Behnke利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沥青路面与滚动轮胎之间的作用,通过建立轮胎与路面间的三维数值模型来分析沥青路面在承受周期性荷载的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华中科技大学的周吴军在会议上阐述了在耐久性路面结构中普遍使用的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的路用性能,通过总结湖北省内合计车道里程数120公里的双层配筋CRCP概况和调查裂缝间距、路用性能、早期病害等路面行为,得出了双层配筋CRCP路面在重载道路中拥有更为优异的路用性能和耐久性的结论。28日,长安大学的汪海年教授在会议上探讨了粗集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质的影响,通过利用有限元和离散元等方法来展示不同形态的粗集料对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高温性能和界面性能的影响,展示了集料形态特征和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关联性。来自东南大学的程龙博士在会议上做了基于流变性能分析的岩沥青的老化机理的分析的发言,通过红外光谱对岩沥青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展示了沥青材料在老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的变化情况。
分会场三:安全与智能路面
安全与智能路面技术分会场,由东南大学陈先华、登录入口李平等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代尔夫大学等14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围绕主题,分别就沥青路面安全、功能路面技术、沥青路面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中来自东南大学的陈先华教授带来了“路面工程中的车路相互作用”报告,报告指出道路的根本目标是为交通提供安全舒适的支撑,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等发展并未改变道路与车辆的相互作用,因此道路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报告结束后,现场观众与主讲人进行提问,主讲人及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现场热闹非凡,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内容涉及安全与智能路面的前沿研究领域,其中来自东南大学的黄晓明教授在报告会上提出改善表层混合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表面纹理是车辆抗滑性能的关键。来自同济大学的赵鸿铎提出智能维修未来可用于智能诊断、评价与预测、人工智能介入、智能管理维护与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众多领域。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大为教授在现场为大家展示了最新的德国地毯式铺装技术,同时指出地毯式铺装在德国已经开始应用,现场多位专家表示地毯式铺装与太阳能路面和智能路面有较大的交叉合作空间,希望未来在该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
(文/廖美捷 汪招霞 审/田上)
由登录入口主办的第五届中欧功能性路面学术研讨会在登录入口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为期10月27号、28号两天,会议分别设置了“绿色路面技术”、“耐久性路面技术”及“安全与智能路面技术”三个分会场。
分会场一:绿色路面
“绿色路面技术”分会场由桑德拉?埃尔肯斯、钱国平、李平等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东南大学孙立军教授及登录入口、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华东大学、河海大学等20所高校的30名专家。本次主题主要从沥青的回收再生利用和保存、材料及绿色养护技术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一、永恒的主题——沥青的回收再利用和保存
Sandra Erkens主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在高水平下的老化机理和研究。李明亮及仰建岗教授何兆益、吴建涛教授分别为在场学者们介绍了关于热再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论述了利用RAP离散性分析分析其理论最大相对密度。
二、绿色路面,材料是关键
李九苏教授对“反应性液体沥青混合料再生路面的研究”做了详细分析报告,从相关评价指标上论证了RLA的优点。郭乃胜、季节、李波、王杰、朱崇政、王昊鹏教授针对SBS改性沥青、乳化沥青、橡胶沥青等改性沥青的相关研究展开介绍。罗雪、冷真教授介绍了关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的研究。
三、养护技术很关键
研讨会上,徐剑主要突出强调养护技术如何适应智能环境的问题。Sandra Erkens也对“预防性路面维护和修复”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维护方法。Inge Van Vilsteren则介绍了新型材料OESA的性能及前景。
此外,孙立军教授以“基于性能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为主题介绍了当前如何设计沥青混合料及相关研究,指出传统的绝对指标存在的问题。
分会场二:耐久性路面
耐久性路面分会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登录入口关宏信等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等19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围绕主题,分别就路面的破坏、沥青的疲劳性和自愈性、路面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来自得雷斯顿工业大学的Michael Kaliske和Ronny Behnke利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沥青路面与滚动轮胎之间的作用,通过建立轮胎与路面间的三维数值模型来分析沥青路面在承受周期性荷载的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华中科技大学的周吴军在会议上阐述了在耐久性路面结构中普遍使用的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的路用性能,通过总结湖北省内合计车道里程数120公里的双层配筋CRCP概况和调查裂缝间距、路用性能、早期病害等路面行为,得出了双层配筋CRCP路面在重载道路中拥有更为优异的路用性能和耐久性的结论。28日,长安大学的汪海年教授在会议上探讨了粗集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质的影响,通过利用有限元和离散元等方法来展示不同形态的粗集料对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高温性能和界面性能的影响,展示了集料形态特征和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的关联性。来自东南大学的程龙博士在会议上做了基于流变性能分析的岩沥青的老化机理的分析的发言,通过红外光谱对岩沥青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展示了沥青材料在老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的变化情况。
分会场三:安全与智能路面
安全与智能路面技术分会场,由东南大学陈先华、登录入口李平等教授主持,会议邀请了来自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代尔夫大学等14所高校科研究所的30名专家进行了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围绕主题,分别就沥青路面安全、功能路面技术、沥青路面化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其中来自东南大学的陈先华教授带来了“路面工程中的车路相互作用”报告,报告指出道路的根本目标是为交通提供安全舒适的支撑,无人驾驶、智慧交通等发展并未改变道路与车辆的相互作用,因此道路的根本目标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报告结束后,现场观众与主讲人进行提问,主讲人及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现场热闹非凡,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内容涉及安全与智能路面的前沿研究领域,其中来自东南大学的黄晓明教授在报告会上提出改善表层混合料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表面纹理是车辆抗滑性能的关键。来自同济大学的赵鸿铎提出智能维修未来可用于智能诊断、评价与预测、人工智能介入、智能管理维护与服务、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众多领域。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王大为教授在现场为大家展示了最新的德国地毯式铺装技术,同时指出地毯式铺装在德国已经开始应用,现场多位专家表示地毯式铺装与太阳能路面和智能路面有较大的交叉合作空间,希望未来在该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
(文/廖美捷 汪招霞 审/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