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围绕着一个主题,贯穿了一条主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既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也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百年历程中,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拓展和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的新观点新概括新表述,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内涵,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认识、理论架构、学术研究、话语体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阔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的重要论述。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创新性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双向互动,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产生和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课题和历史使命就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把握“中国化”和“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关联看,创造性地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是相融相通的,儒家讲的“行”“躬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学说之间,传统文化论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改造世界之间,中国哲学讲的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之间,都有某种契合和相通之处。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所蕴涵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并为人们选择和接受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性、本土性。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化,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两者的结合,激活了中华文明,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路径、内涵与方法看,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阐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实际并提,进而提出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重大论断。“两个结合”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是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认识和理论建构的一次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维度:一是实践维度,一是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要在中国社会实践和中国文化传统两个维度上展开,既揭示其实践意义,也阐释其文化意涵。“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体悟,是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从党百年奋斗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阶段”与“三大飞跃”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四个阶段概述了百年党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阐明这四个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三大飞跃”的基本经验,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与调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刻阐释,体现了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视野、历史主动和深邃思考。特别是关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形成了《决议》关于百年党史四个阶段的一个主题、四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四个阶段的实践探索、四个阶段的理论创新、四个阶段的鲜明标识、四个阶段的伟大成就、四个阶段的庄严宣告的总体框架和逻辑结构。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说到底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握历史主动,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说到底还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核心要义体现为“十个明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在十三个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十个明确”和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充分彰显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和辩证统一,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和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时代脉搏,立足中国实际,凸显问题意识,回应人民关切,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在阐释如何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和强调原创性贡献、标识性概念、引导性范畴,强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自主性、独创性、原创性、标识性;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中国道路的学理研究和学术表达,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增强理论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理论体系也是话语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标识性概念、范畴和论述。比如: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党的自我革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治理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握历史主动、文明交流互鉴、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等,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也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表述,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文化发展史和中国精神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关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新阐释,是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重大课题。
“两个结合”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程的经验总结,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内容,指明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涵。“两个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新贡献、新发展,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理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延续,同时也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延伸,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文化自信的彰显。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坚定文化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自强不息”与开拓创新,“民为邦本”与以人民为中心,“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和而不同”与文明交流互鉴,“协和万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传承,也是激活,更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
中国精神的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伟大斗争需要伟大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历史主动,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守正创新的典范。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之后,还有一个关键词“时代精华”。无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还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都突出了其时代性,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典范,是“激活”中华文明的典范,是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典范,蕴含了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弘扬了中国精神,充分体现了守正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国精神的思想精粹相互贯通,思想的引领力、文化的凝聚力、精神的感召力融为一体。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理论周刊 》( 2022年06月16日 05 版)
链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616/c40531-3244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