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指导 > 正文
到西部 青年是最大赢家之一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8日 00:00   作者:

贫瘠、荒凉是大多数人对西部的第一印象,然而,当大学生志愿者会聚西部,通过从事志愿服务融入当地后,却发现,在西部,贫瘠的只是自然环境,对青年来说,这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富饶之地。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34月,团中央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志愿服务西部的呼唤。8年来,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接收志愿者2699名,服务期满后留疆比例高达40.8%

为何愿意留下?志愿者陈红泼用诗作答:西部泥土的盐碱成分让我看到这里人民的朴实,西部风沙的侵袭让我明白了胡杨站立的意义,爱上西部就是爱上自己的青春,爱上了生命的感动以及感动带给我的战胜困难的勇气,爱上这片土地不是因为她的富饶,她还很贫瘠还很孤寂,相信只要我真的爱她,她就一定能真正地富饶无比……

志愿者王江山说,选择留下,并不是因为自己奉献了多少,而是因为西部给予的太多,情感因素和事业平台让年轻人成为西部计划的最大“赢家”。

贫瘠的土地,富饶的青春

当梦寐以求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摆在眼前时,王江山却放弃了,他选择留在服务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224团。

“那是一段内心非常纠结的日子,‘浮躁’和‘不甘’一直影响着我。到底是回山东老家,选择一个大城市就业,还是留在这个偏远地区?我在世俗的眼光中迷失了自我,不知如何选择,就开始发奋考研。”他说。

在旁人眼里,王江山干起活儿来不知疲倦。在224团工会的志愿服务期内,他曾被抽调到农十四师工会建立帮扶困难职工的网上管理系统,1000多人的资料,他一星期就做完了,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3小时。因此,服务期还没结束,就有领导希望他能留在224团机关。

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王江山想通了:“虽然金钱和物质享受很重要,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要找到一个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

他的事业平台就在224团。

20077月,毕业于济南大学的王江山吟诵着“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满怀豪情地踏上西行之路,跋涉5000多公里,从山东济南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墨玉县和皮山县交界处的224团。

“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太干燥!”这是王江山对这片陌生土地的第一感觉,由于地处沙漠边缘,当地年均降水量仅34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64倍,沙尘暴常在春秋季节突袭,严重时伸手不见五指。

一开始,他并不理解:“这里环境如此恶劣,干部职工为何始终精神饱满?”

“直到深入了解了224团的创业史后,我被震撼了,也找到了答案。”王江山说,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漠,8年间愣是被兵团人打造成了一个现代高新节水灌溉新型团场。

在创业初期,大雪天时,包括团长、政委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没日没夜地修干渠、平整土地、钻研种植技术……

首批志愿者李学付就是亲历者之一,他现在已是224团党委办、行政办副主任。20038月刚来时,224团才组建1年,李学付的志愿服务岗位是在学校教学。学校没有国旗旗杆,他们就亲手制作;学生宿舍内要有床铺,他们就亲手搬运;没有操场,他们就拿着工具在学校门前平整出一块操场。学校每一天的进步,都有李学付的参与。两年志愿服务期内,他教过语文、英语、计算机等科目,担任过班主任,还兼任过校团支部书记、办公室副主任和德育副主任。

“那旗杆一直没换过,看着它,就知道我的青春没虚度!”李学付说。

“兵团人战天斗地的创业豪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事业心,也让我有了想干大事的冲动!相比而言,恶劣的环境一点也不重要。”王江山如今在团场最基层的连队工作,他说,西部很多地方虽然土地贫瘠,却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很多志愿者都是冲着这种创业豪情留下的。”224团团委书记陈方说,从2003年至今,224团共接收了52名志愿者,留团工作10人。


文本附件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分享到:


上一条:趣味心理小测试——看看你的人格

下一条:面试前,先正确自我定位